楊小力是一名來自江西農村的應屆高中畢業生,今年他考取了北京交通大學的“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
“以前我們整個學校一年也就20多個同學上一本,因為國家這個好政策,今年學校有60多個同學考取了一本。”楊小力笑著告訴記者:“整整一個暑假,學校里都喜氣洋洋的。”
近日,隨著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的政策出臺,常年在北京市豐臺區新發地市場做蔬菜生意的河南師傅劉正強松了一口氣。“終于可以不再為孩子升學東奔西跑了,F在的感覺就是安居樂業!”
為了迎接黨的十八大,教育部做出一系列實實在在的部署,潤物無聲地改變著老百姓的生活。
變革
這一切,該從何說起?從什么時候開始,教育在百姓生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
上世紀90年代初,20出頭的劉正強隨著大批務工青年離開家鄉,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手藝,唯一的想法就是“賣力氣,掙錢,回家蓋房”。如今,再提起這段往事,劉師傅笑說自己“傻”:“沒知識怎么找工作?現在來務工的小伙子都是職業學校畢業的學生,技術好得很,工資高,搶著要。”
教育,正無聲無息地改變著什么,在清晨的上課鈴聲中,在傍晚的每扇門后。
而這潤物無聲的背后,經歷了怎樣的變革?
2010年3月,長達2.7萬字的教育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公之于眾,這是未來10年中國教育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對當前我國教育面臨的重大問題、制約教育發展的瓶頸問題、老百姓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都力求有所呼應、有所回答。
為了確保教育改革科學推進,國務院首次成立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首屆委員會由64位來自不同領域、不同行業的委員組成,對應教育規劃綱要中確定的十大改革任務,分10個組開展工作,負責對國家重大教育改革發展政策進行調研、論證、評估。
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方面,組建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就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等16個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和論證。推進高校錄取模式改革,在堅持統一入學考試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有利于優秀人才選拔的多元錄取機制。
在辦學體制改革方面,推動和指導地方探索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試點。首次批準5所辦學基礎較好、社會聲譽高的民辦高校開展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試點。
痛并快樂著
“入園”的困惑、“小升初”的為難,不少家長形容,“教育的過程就是痛并快樂著”。
盡管快樂,卻依然有“痛”,就像正在經歷的教育改革。
《教育規劃綱要》實施兩年了,通過一段數字可以看出教育走過的痕跡,這是“快樂”的方面。
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全面啟動,425項改革試點項目均已制定實施方案;落實4%目標的政策密集出臺,土地出讓收益中按10%的比例提取教育資金;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啟動;大學章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17所試點學院啟動運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有關指導意見已經出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完善。
編輯者:溫州甌越家教網